Thursday, April 16, 2009

外勞搶飯碗 本地工人心事誰人知


馬來西亞引進外勞始於80年代。開始於70年代的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使得國內的勞動力供給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且隨著收入不斷增加和生活不斷改變,人民已經不願意從事繁重體力和危險的行業。為了保持某些傳統行業的競爭力,我國迫切需要引進外勞。


80年代中後期,我國種植業率先引進外勞,當時的鄰國如泰國和印尼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油棕、橡膠和胡椒,可它們的勞動力廉價且豐富。反之,馬來西亞的人工成本已相當高昂,也不願從事這種繁重體力勞動,於是種植業率先引進外勞。進入90年代,由於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外資不斷湧入,第三級產業急速擴大,勞動人口加速流向種植業及製造業;而高等教育的普遍,延長了教育年限,使得青年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延緩許多,也使得原本是馬來西亞經濟主力的種植業及製造業開始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為因應國內龐大基層勞力需求,加上大批基地設施項目,如雙峰塔、國際機場、道路、橋樑、港口、多媒體超級走廊等等,迫切需要引進外勞來彌補我國勞動力的短缺。

外勞開放,從開始到現在的300萬人(合法外勞,還沒計算非法外勞),以個人角度看來,外勞被視為二等勞工,遭受不合理、不人道的待遇;從整體的角度,引進外勞使因產業轉型所造成的失業問題火上加油,更加嚴重。對部份本國勞工,產生了取代作用。外來之廉價勞力之提供,也降低企業升級意願。潛在的文化衝突與族群問題將更使外勞問題成為一個隨時會引爆的不定時炸彈。

我國應該逐步減少引進外勞,並制定最低薪金,同時給予雇主協助,提升我國勞工素質,此外,雇主也需要改變思維。

比如,台灣在80年代中,中小企業從事勞力密集的工業,引進大量東南亞外勞,衍生許多問題。結果在90年代初,台灣全面禁止外勞,將外勞遣送回國,當時中小企業反對,政府堅決,結果導致中小企業將工廠變遷至越南、泰國等,致使台灣工業自動轉型,因為沒有外勞依賴,從痛苦掙扎,到現在的繁榮。

馬來西亞社會正在轉變之中。兩種力量,兩種趨勢在競爭。一方面是資本不斷擴張,追求利潤的力量;另一方面則是勞工階級要求平等,協力共享的聲音。資本的力量,來勢洶洶,幾乎控制了整個社會。但是,勞工階級佔了社會的70%﹐在選票成為檢驗政客最後的標準的時代﹐勞工階級是制衡資本最重要的力量。

本地勞工階級面對雇主不雇用,同時,面對外勞搶飯碗,心中的鬱悶只有他們懂。他們對未來及前途只有一首歌可以形容……


心事若無講出來,

有誰人會知有時陣想要說出,滿腹的悲哀……

是過年前的同樂會嗎?不太像,且再聽下去:

誻入交通界,是阮不應該如今想反悔,

誰人肯諒解頭家你若有了解……

2 comments:

  1. local guy is too lazy,demand higher pay,low productivity, in east malaysia, construction,plantation site all using indoesian only.

    ReplyDelete
  2. 同感!http://politicchannel.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31.html

    ReplyDelete